2008年3月3日星期一

全球化趨勢對中國宣教的挑戰

章長基


引言:

全球化含意深廣,其影響遠超經濟及政治的領域。簡單地說,全球化是指科技的發達,帶來電訊、通訊、交通各方面快速的進步, 因而使人與人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密切,距離愈來愈接近,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分不開的、息息相依的 [地球村]。一個地方所發生的事情可以影響世界其他地方,同樣地,世界任何一角落都無法避免外界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全球化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它是一個始於十九世紀的趨勢;但最近三十年來,演變的速度特別神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數十年似乎是一個與世界隔離的國家。但在改革開放廿多年以來,整個國家在改變;各方各面逐漸與世界接軌,整個國家也逐漸融入世界。國民在國內行動較早年自由;出國旅遊現已逐漸放寬。早年學者學人成千上萬出國求學,足跡遍佈全球;近年來學成榮歸為國服務者不乏其人。外商來華投資設廠者沿海內陸皆是,華民出國謀生從商者世界各地都有。國內教會興旺,與外界接觸頻繁。在建立教會及堅定信仰的同時,國內教會已逐漸向外發展。意圖將福音傳到地極,完成神的大使命。這是全球化帶給中國教會的宣教挑戰。

I. 中 國 的 崛 起

中國之所以稱之為 [中國] 是有其緣由的,因它是歷史上的大國與強國。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在過去的大約二千年中, 一直到十九世紀的中葉,中國始終是一個經濟強國或大國。中國在十六世紀前一直是世界第一強國,她的國民年均所得也是世界之冠。英國工業革命成功後,歐洲各國相繼旺盛;但是中國的經濟總生產量依然排在世界各國的前茅,在1830 年左右其比重仍佔世界總生產量之三分之一。 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的經濟實力每況愈下。相繼大約一個半世紀,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加上中日戰爭,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受虧損,進入破產境界。在此同時,屢遭內憂外患,數度政治革命;家破人亡不得安寧,國家社會急待重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建國之後經過數十年的辛苦耕耘、土改勞改、實行計劃經濟、控制資源運用,但是經濟生產及市場分配始終達不到共產主義的理想。繼而嘗試市場經濟,嚮往世界接軌,結果經濟欣欣向榮,個人企業、國外投資,均有前所未見的顯著進展。過去廿多年中國經濟持續高度的增長率,一直維護全球之冠的地位。國家大,成長快,並且持續多年,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已經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 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位;到2020年時,估計中國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前年 (2002) 中共六中全會宣佈新的十年計劃,預測中國經濟在廿年內將再[翻兩翻]。中國經濟的崛起,攀居世界領導的地位,已經是指日可待。

II. 中 國 與 世 界

中國經濟崛起的同時,在全球化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的經濟動態或決策可影響其它國家,甚至整個世界。試舉幾個例子說明之。中國的經濟興旺,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昇、中產階級社會的形成、購買力的提高、以及購物慾的加強。人人想買車,住洋房,無形中增加了能源的需求。過去三年的石油消耗量就增加了一倍;今年(2004)更快,上半年就增加了40%。中國在1993年以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現在已是一個極大的輸入國。其需求量之大已超過日本,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如果目前每年7% 的增長率再持續廿年,中國的石油需求量將達美國的水平。目前中國在世界能源市場上已經站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製造商也上了世界的舞台。中國一向是以傾銷工藝、紡織、服裝,等等成本少,價錢低的產品聞名。近年來出口產品的結構大有調整及改善。海爾公司出產的家庭電器用品已成功地打進歐美市場。最近一項調查報告顯示,2004年中國製造業的投資額將達貿易額的20%;這數額相當於美國的七倍。這種大量的投資主要是提昇創業的研究及發展(R&D),目的是在提高效率,改良品質。但最終的目的是要與發達國家的製造商在國際市場上作有效的競爭。 李濤(譯音)是德國西門(Siemens)公司在北京聘請的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他最近發明了一台成本低,品質高,性能強的移動電話;使他的德國上司不僅驚訝,並且覺得是對德國的一種威脅。 最有轟動性的創舉是中國電腦製造商聯想集團 (Lenovo) 最近收購了世界電腦巨霸 IBM 的臺式電腦部門,並將其總部由北京遷往紐約。可見中國的競爭力逐漸強大了!不僅如此,中國的經濟已開始影響其它國家,甚至世界的經濟。舉日本為例,它的泡沫經濟在1989年底破裂後,連續十數年始終無法尋得長期的,穩定的復甦對策。小泉首相在任的這四年,諸多創舉革新,頗得各方好評。他的政績功勛,甚至被高度評價為 [平成 維新] (有與1868年[明治維新]比較的意思) 。姑且如此,日本經濟的復甦,仍是遙遙無期。一般專家認為日本經濟的復甦務必要靠中國的市場,因為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市場。

澳大利亞的經濟已經持續增長了十四年,關鍵因素也是廣大的中國市場。大量輸入澳洲的礦農產物,改善他們的售價;輸出低價的工業製造品,遏制澳洲的通貨膨脹。 中國經濟的動態或政策的調整倍受世界的關注。今年(2004) 十月中國小幅度的利率調整卻震撼了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九年前同樣的調整卻無人理睬。

此外,中國也已上了世界的政治外交舞台,並且演得有聲有色。歐洲有個小地方叫達沃斯 (Davos) ,它因 [世界經濟論壇] 而聞名世界。中國海南省的博鰲,也是因為 [博鰲亞洲論壇] 而走上了世界舞台。[博鰲亞洲論壇] 是中國政府在 2000 年時向亞洲國家提出的建議,希望為亞洲各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臺。在中國的領導下[博鰲亞洲論壇] 2002 年首次舉行。2003 年會議中溫家寶總理說: [一個充滿活力,永不稱霸的中國,將為亞洲的崛起和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此種論調博得廣泛的支持及共鳴。2004 年會議的主題是:[亞洲尋求共贏:一個向世界開放的亞洲]。胡錦濤主席說:[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繁榮息息相關………中國的穩定繁榮,本身就是對亞洲和平穩定的重要貢獻………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亞洲,亞洲的繁榮也需要中國。]顯然的是中國要與亞洲國家整合,在全球化的大前提下,建立一個世界新秩序。

除了[博鰲亞洲論壇] ,中國全面參與亞洲各種區域性的合作機制,積極與各方協調配合,推進區域一體化的實現。[亞太經濟合作] 是一個龐大的組織;起初只有十二個成員國,包括日、美、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中國於 1991年加入,現已站在領導地位。 東盟 (ASEAN) 由十個東南亞國家組成,基本上原來是一個政治性的集團;但現在已演變成一個財經文化交流的洽談會。數年前中國被邀請加入開會,現在是 [東盟加一] (ASEAN +1) ,可見中國之受歡迎或被尊重。這幾年中國已從保持睦鄰友好關係的地位,進一步爭取與東盟各國成為戰略夥伴。 今年(2004) 更明顯地在會中運動並籌建世界最大的 [ 經濟貿易區] 。

近年來中國在這些國際組織裡積極爭取地區或世界性的政治領導權, 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了。在北韓核談的六個國家中,中國扮演主導國的角色。中國在 [亞洲--歐盟] 會議中也站在領導的地位。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外交的成功,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中國已跨出了國門,融入了世界。

III. 中 國 與 宣 教

近廿餘年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 教會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過去五十多年來中國教會在人數方面有大幅度的增長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在這半個多世紀中,最近廿多年增長的速度遠超前卅年。其實在這頭卅年中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教會幾乎沒有增長。所以在七十年代時有人說中國教會因為經不起逼迫而被消滅了。當 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第一版在 1982 年出版時將中國基督徒的人數列為一百三十萬時,有人說這個估計未免太樂觀了。但第二版在2000 年出版時,基督徒的人數已高達九千萬人! 這好像是 [作夢] ,但是神確實在中國 [行了大事] !(詩126:1-2) 。
Tony Lambert 花了卅年的時間,仔細收集及分析有關中國教會的資料;他將研究成果用統計數字及圖表清楚地闡述過去廿多年中國教會驚人增長的實況。他的省別的分析特別精細,使讀者對教會增長無可質疑。 中國教會無疑是世上增長最快的國家。這是神的作為,是使徒行傳的延伸。

依循使徒行傳教會增長的模式,中國教會也已開始向外擴展。在人數增長的同時,中國教會已開始注重基督徒素質的提高。近年來教會中的學生、職業青年、專業人士都逐漸增加。為了栽培下一代的領袖,使基督教的信仰深入知識份子的階層以及影響整個中國的將來, 中國教會已重視並全面展開知識份子及學生事工;不僅在他們中間作福音工作,領人歸主,並且向他們傳遞普世宣教的異象。 神是歷史的主,也是宣教的主,祂在華民中的作為是要建立一個宣教的中國,一個強壯的教會來完成祂的天國大業。中國的經濟起飛,在世上的地位提高,教會也興旺壯大。中國教會在普世宣教的事工上成為主力,負起領導的地位已是指日可待。在全球化的衝擊下,這個日子的到來可能會更快一些。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副美景是:中國教會長大了, 人數多了,素質高了,要起步向外走了!

向外走得較快較遠較廣的基督徒肯定是溫州的教會。數年來,浙江省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均居全國第一位,其中以溫州領先。溫州人的創業意識強,對經商致富似乎藏有秘訣。他們敢闖敢幹,頗有拼搏的精神;有遠見又精明,肯吃苦又耐勞,溫州人總是走在前面,現已遍佈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國。多年前北韓也嘗試模仿中國的改革開放,建立了一個試點,全世界只有一個商人進去,那就是溫州人!他們在外為生活奔波的同時,也積極從事福音事工,開荒佈道,設立教會。溫州教會曾經譽為中國的耶路撒冷,現在已是中國的安提阿了!從他們中間 [打發]工人出去。跟著他們財力的逐漸增強,打發工人的能力相信也會不斷地昇高。溫州人具備各種作宣教士的優勢,從他們中間差派出去的宣教士相信也會相應地增加。

近年來,據說中國教會已差派了大量的宣教士響應福音 [傳回耶路撒冷] 運動 。這運動不僅是要將福音從中國傳到耶路撒冷,並要傳及所有沿路的各國、各族、各城鎮、及各群體,並在他們中間設立教會。在這個廣大的地區,正是伊斯蘭教,佛教以及印度教勢力最強,人數最多的地段。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福音未得之民] 的地方。神早在六十多年前將這重大的福音異象及使命交給了中國教會。因為種種政治戰爭因素,這福音運動只有一個好的開始,而無顯著成效。六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教會要重整旗鼓,來完成使命。自從英文書 [傳回耶路撒冷] 出版後, 許多海外西方教會熱烈響應。在 [福音入中國,福音在中國,福音出中國] 的口號下,許多海外華人教會也積極響應了這個運動。這是一個壯舉,一個輝煌的運動。在全球化趨勢的衝擊下,這是中國教會必行之道,開始走上普世宣教之路。

這個運動的完成須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種種資源。中國教會人力的投入應當不是問題; 這個運動發起後,據說教會反應熱烈,將有十萬信徒願意加入這個宣教行列。但又據說,絕大部份回應這運動的人是鄉村的農民,他們平均只有初小教育程度。再據說,女性參加這宣教行列的百分比相當高。客觀評價,這些都是不利條件。從事超越文化的宣教事工,宣教士的人選,其資格及經歷都是關鍵因素,尤其是去回教地區。因為他們的文化背景及教育程度,即使給他們超越文化宣教訓練的配套,可能也是事倍功半,極難達到目的。語言訓練的難度也可想而知。財力的供應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主觀的評價說,這些必備的客觀條件都不重要;他們只要有足夠的愛心及信心,靠著神的恩典及能力,凡事他們都能作。

一些宣教專家對此運動十分關注,並以良言相勸。林安國牧師說:[…… 我並不懷疑他們的人數及熱誠,最擔心的是這些人可能又走上前人的覆轍。當然,(單程車票) 、(破釜沉舟) 、…… 等是宣教士應有的心態,但作為差派的教會及負責的領袖,決不能把風箏刻意切斷,任其漂流,以致多人半途而廢,客死他鄉或工未成,士先卒,事工若要傳承久長,必須先建立架構….] 莊祖鯤牧師說:[要從事超越文化的宣教事工,就得有審慎的規劃及安排。首先,在宣教士的篩選上,就是極為關鍵性的問題。不是一個人肯吃苦就行了……。其次,在如何進入這些回教地區,也要有全盤的配套措施…..我在菲律賓遇見幾位正在接受培訓、準備加入此運動的信徒。可是,我覺得他們並不適合擔任這些角色。] 最後,王美鍾院長說:[這使命如此艱巨,任務如此複雜,單憑一腔熱血而前往,不是智慧的作法。去是一定要去,但要作好準備,以求長遠的效果。]

這個運動顯然是世界全球化衝擊下帶給中國教會普世宣教的挑戰。福音的傳遞一直是向西方;在中國也是由沿海向西傳。近年來在中國隨著[西部大開發] 的經濟開發策略,福音工作在中國西部的步伐也加快了。[傳回耶路撒冷] 運動的異象也是向西傳。神在六十多年前給中國教會的異象及使命已經在國內及國外燃起一把普世宣教的火炬。國內許多信徒帶著願意殉道的心志投身於此運動。但是如果沒有 [審慎的規劃及安排 ] ,恐難完成使命。殉道的心志姑且可佩,但是盲目的殉道,不是明智的行動。我最大的顧慮是如果最後身敗名裂,不幸引起對異象的質疑,甚至懷疑神的帶領,因而影響對神的信心,其後果則不堪設想。所以,既然我們深信這運動是神給華人教會的異象及使命,我們務必通力合作,全力以赴;長線規劃,妥善安排,以期異象落實,使命完成。

(作者為華傳國際副總主任)

没有评论: